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征拆热点 >
城里退休去乡村找到“桃花源”
发布时间:2019-07-22

城里退休去乡村找到“桃花源”

点击进入下一页

66岁的老陆先生和自己的菜园子,藤架上的小黄瓜能从夏天吃到秋天。

 

点击进入下一页

  67岁的李国良打理着自己的葫芦园。

  “让我爸妈住到农村之后,现在亲戚朋友去看,都说他们都变了个样。”陆先生说,“穿着随随便便,常常挂着泥土,不像以前总是那么体面,就像是天天在地里干活的普通农民。但是他们身体更好了,家里天天都能吃上自己种的绿色蔬菜水果,都不愿意再回城里住了。”

  随着农村的年轻人进入城市工作,京郊的空房多了,一些退休的城里老人租下农村院子,享受田园之乐这种城市里体会不到的养老生活。种地、爬山、游山玩水变得非常方便,而子女们则眼看着老辈人在劳作中有了更健康的身体。

  种地逛集 老两口如鱼得水

  两年前,小陆先生在房山区窦店附近的一个村子中,为父母租下了一个小院。这个小院子总面积有近千平方米,包括8间坐北朝南的平房。这样一个院子每年的租金才1万多元。“是父亲提出的,他说年轻时候就想好啦,老了之后,就要过农村生活。”

  老陆先生能有这样的想法并非偶然,想当初一家人住在菜市口附近的平房里,10平方米的小屋子挤着三口人,直到接近退休的年纪平房拆迁,一家人才搬到了楼房里。用老陆先生的话说,“蜗居了一辈子,城市生活过腻了,早就羡慕农村的生活。”

  刚刚租下院子的时候,院子里乱糟糟,能看出已经闲置了多年。66岁的老陆夫妇不求人,自己动手收拾院子。“我们俩都赶上了上山下乡,虽然不是农民,但这点儿活都会干。”

  当时是开春之时,把父母送到这里,又运来一些锅碗瓢盆扫帚簸箕,小陆先生就回到城里开始了新一星期的工作,临走前嘱咐父母千万别累着。短短一个星期之后他再来到这里时,发现小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偌大的院子曾经堆放着很多杂物,这些东西都被清理到院子一角,才发现原来院墙边还有两棵李子树;房屋里发霉的味道已经散去,干干净净的床单铺着;院子里的土地已经翻过一遍,竹竿木料做成的藤架篱笆正在架设起来。

  一个月之后,院子里又彻底变了样,西红柿、茄子已经长出了小苗,南瓜、葡萄、豇豆爬上了架子,地上跑着半大的小鸡。老陆先生搞来了一辆小三轮,一个星期三四次拉着老伴跑附近的几个大集市。“我担心他们适应不了,没想到父母真的什么都会,适应能力特别强。”

  骑车十多分钟就能来到野山脚下,天气好的时候,老陆会带着老伴上山走走,或是到山上接些山泉水带回小院做饭用。很快第一个收获的秋天到来,老陆请来了亲家,加上小两口,六个人在院子里的藤架下面吃了顿舒服的农家饭菜。临走的时候,两大箱自家的柴鸡蛋是礼物。

  如今第二个夏天来临,老陆先生和村子里不少老人都混熟了,在街坊们的指导下,菜园子种类更丰富,那两棵李子树,一入夏就开始挂果,成为新的礼物。更关键的是,老陆先生和老伴现在猫着腰在地里干活,干上小半天都不觉得累,这才是最让小陆先生欣慰的。

  小陆先生也在去年有了孩子,一岁多的孩子跟着爷爷奶奶,“从小就学到了城市里学不到的东西,院子宽敞,孩子跑来跑去都安全”。老少三代一家人,每到周末就来到这里,除了冬天最冷的时候回到城市里的家中,二老都已经习惯了农村的生活。

  轮流陪伴 小院里儿孙满堂

  马曜先生今年57岁,他还没离开工作岗位,尚在城里做着自己的生意;而他现在最向往的晚年生活,就是像父亲一样,在郊区过自己的田园生活。

  年轻时候随着军工厂“转战”各地,老马先生婚育较晚,自己今年已经90岁高龄。除了马曜,他还有三个女儿,都已经到了临近退休的年纪。一家人生活都不错,城里除了自己居住,还有房屋能出租;儿女们都孝敬老人,每天都会有人到家里陪伴。

  但马曜先生更愿意让父亲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他早早就看出京郊农村更自由、更舒适,所以十年之前,就让我给他租了个小院”。马曜通过工作关系找到了一户房山区琉璃河附近的村民,七分地约合450平方米的小院子,一租20年,平均每年的租金才3000元。

  考虑到当时父母也已是80岁高龄,马曜没敢让老两口来收拾院子,而是自己开着车,从城里找来家政工人拾掇。最初的那一段时间里,除了马先生,他的亲朋好友也常常跟着开车来到小院,打牌喝酒聊天,玩得不亦乐乎,“农村对城市里的人,有一种天然的吸引力”。

  父亲安顿在这里之后,考虑到父母高龄的特殊情况,马曜就和几位姐妹约定好了照顾父亲的方式。“作为唯一的男孩,我肯定是首先要负责的,每个周末必须在老人身边度过,平时工作忙,几个姐妹轮流在父母身边陪伴。”自己在生意上事业有成,马曜不愿亏待姐妹们,“父母卧室里有两个抽屉,左边的抽屉常年放着2000元钱,买菜做饭用,少了我就添上;右边抽屉里,我每个月放进去4500元钱,姐妹们每照顾一天父母,自己从里面拿走150元钱。”

  本来以为老人住得远,想自己补贴姐妹们分担照顾老人,没想到长沟湿地公园建成后,大家抢着来陪伴老人生活。马老先生老两口常年身边不仅有女儿,还有外孙外孙女,周末则是儿孙满堂,一起逛逛湿地公园,吃吃老两口的农家菜,“钱是次要的,多少钱也买不到家庭和睦”。

  文玩养生 葫芦迷“玩”得专业

  在大兴区青云店镇的小谷店村,有一片格外特殊的田地,这片土地上不种蔬菜,而是栽满了葫芦。盛夏时节,葫芦上都套好了模子,秋天他们便会成为专用的鸣虫葫芦。

  这片葫芦园的主人李国良先生,今年67岁,是地地道道的“城里人”。十多年前他租下了这里一处荒地,“价钱便宜,我这个人爱玩,一口气租了20年呢”。

  李国良介绍,自己一直在二商系统上班,年轻时候开着车全国跑货源。后来单位改制,他也闲了下来,便琢磨着在京郊种葫芦。世代居住北京,他喜欢老北京的玩物,当年还曾在老官园花鸟鱼虫市场做过买卖,对这些东西相当内行。

  来到小谷店村后,他先后在荒地上搭起了十多个葫芦爬藤的架子。别看“玩”得专业,干起来也不轻松,遇上一场大雨,可能今年“颗粒无收”;即便是天气晴好,三天一遍药,每天仔细观察长势,并不轻松。但是有着“爱好”的心情,“再累也觉得高兴”。

  随着李国良的葫芦逐渐被文玩爱好者认识,他也成了小有名气的葫芦种植者,京城各地的葫芦迷时常来找他,甚至定制一些葫芦和周边用品。“好的年份,葫芦挣钱比工资养老金还多。”

  随着年纪增大,他倒越来越不看重这葫芦带来的经济效益,而是把这里当成了养生空间。十多个藤架的葫芦如今缩减到了三个,“再多就干不过来啦”。他也把更多时间放在了种菜、种果上,咱城里常吃的东西,西红柿、茄子、豆角、大葱……几乎小小田园中都有种植。年轻时候走南闯北,从外地带来了的“磨盘枣”树枝,被他嫁接到了院子里的小枣树上,如今每年结的磨盘大枣,也是北京难得一见的稀罕物。几棵枸杞已经挂上了黄豆粒大小的果子,在院子里聊天的时候,李国良顺手揪下几个,放在嘴里嚼起来。“甜的。现在讲究养生,可是有几个人能有咱这条件,天天吃鲜枸杞啊。”

  “离开城市,发现农村生活一点儿都不差,城市里节奏快,越来越多的人有田园生活的情怀。”藤架下趴着小猫小狗,农村里夏天没有那么热,这块地方也是家人朋友的聚集地。交通方便了,亲朋好友带着酒开着车来找他,小院里喝喝茶吃吃绿色蔬菜,锻炼了身体,呼吸了清新空气。

  养老提示 “买卖合同”不能随便签

  几位受访者都谈到,这种养老模式很适合城市里的老人,不过老人的身体最好健康一些,才能更多享受到农村劳作的快乐。小陆谈到,一些京郊农村打工者较多、留守老人较少、空房空院较多的,可以把房源组织起来,更正规地出租给城里人,“我非常看好这种养老模式的未来”。

  而在马曜的带动下,他身边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朋友开始为老人在京郊寻找类似的院落养老。马曜注意到,有的人甚至和出租房的农民签订了“买房合同”,即买断使用权,这是因为有些农村老人没有儿女的话,更愿意一笔钱“卖掉”整个院落。不过以一个常年农村租房者的角度看,他提醒大家这种模式不如普通的租房,“因为按照法律,宅基地是村里土地,不能随意‘卖’给城里人,万一日后出现纠纷,这种合同不受法律保护”。

  本报记者 张硕 文并摄

本文来源:北京晚报

北京来硕律师事务所征地拆迁律师团-专业征地拆迁律师团队